中 風

*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 | 2011年03月

  中風在香港是繼癌病和心臟病位列第三的都市殺手病,而老年人的中風病發率甚高,主要原因是腦血管出現問題,令血液供應受阻,腦細胞失去氧氣和養分供應,便會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動及語言機能,中風能令病患者失去全部或部份自我照顧能力,引致傷殘。中風主要分為兩類:

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破裂而引起,俗稱「爆血管」,病人多有高血壓,亦有因腦血管疾病,例如腦血管瘤。
  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因血凝塊流到腦血管造成栓塞。

預防中風
  醫學研究顯示,透過減低以下引致中風的危險因素,可以減低患上中風的機會。
  戒煙及遠離二手煙
  避免酗酒
  持之以恆地作適當運動
  保持心境平和
  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膽固醇及高動物脂肪食物
  妥善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尤其是曾患有中風者,必須定期檢查、定期服藥和接受適當治療,確保血糖或血壓處於正常水平

中風的徵狀
  中風的徵狀視乎發生病變的位置及其受損程度而定,個別患者會有不同的病徵。常見的病徵有:
  局部肢體感覺麻木或無力,例如一邊臉、單邊上下肢或半邊不遂、
  身體突然失去平衡能力甚或跌倒、
  言語不清、流口水、吞嚥困難、嘴歪、
  視力範圍減小,或眼睛肌肉失調、出現重影、
  神志不清、昏迷、
  其他症狀:例如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持續的暈眩

黃金3小時
  在出現症狀後3小時內,若証實是缺血性中風,可給予藥物溶解血栓,有效改善病情。
如有任何中風症狀出現,應立即致電999或盡快診治。醫療的目的是停止腦部進一步受損,因此接受治療是刻不容緩,立刻趕到醫院是搶救的關鍵。


中風護理的目標
  當然中風能造成傷殘,但正確和持續的護理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增強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特別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巧,目的是減少倚賴別人,既減慢機能退化,亦可減輕家人及照顧者的負擔;護理同時亦着重保持肢體的功能,以防止併發症如褥瘡、肺部感染、哽塞及肩周炎等。

配合物理治療的日常護理
  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目的,是保持肢體的活動能力及預防併發症;否則,患肢有可能因缺乏活動而變得無力,嚴重者更會增加肌肉痙攣,甚至會有攣縮及關節僵硬和變形的情況,這樣便會減低患者的活動能力,並增加患上肺炎和產生褥瘡的風險。
透過物理治療的復康運動及器具使用訓練,可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自我照顧能力。患者在日常生活上維持正確的姿勢,及積極參與復康運動,以達致最佳治療效果及減低受傷的機會。

學習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中風患者應抱著積極的態度,學習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克服因中風而引致的功能障礙。職業治療師會按個別需要為中風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技巧和使用輔助器具等訓練,以提高他們的自我照顧能力。
基本的自我照顧包括進食、梳洗、穿衣、如厠和沐浴等,治療師可提供家居評估服務,透過改善家居環境的建議,配合患者的需要增強其獨立能力,及減少家居意外。例如:安裝扶手、加建斜台、擴闊出入口通道等。
得到上述的復康治療,再加上中風病患者的意志、堅持和努力,很多病人均可恢復部份機能,重過新生活。大家如有任何疑問,請向醫護人員查詢。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