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用藥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 | 2007年03月

  香港人口迅速老化,隨之而來的醫療問題不能不正視。大多數老人問題由健康問題而衍生。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長者容易患病,所以藥物與長者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

長者用藥常見問題

1.服食太多藥物 -
  長者多患有一種或以上的疾病,而且多是慢性病,需要不同種類的藥物控制病情。太多藥物的弊端其一是難於處理,其二是這些藥物往往不是必須的:往不同醫生看不同病症;同期往公立和私家醫生求診等都容易讓醫生在不完整的病歷下處方類似的藥物;加上老人亦有習慣在沒有藥劑師的指導下自行購買成藥服用,往往因此服食過多不必要的藥物。

2.對藥物的不良反應 -
  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長者無論對藥物的吸收、在身體的分佈、代謝分解及排泄都與一般人有別,所以長者對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更為明顯及嚴重。

3.未能正確使用藥物 -
  即使醫藥發展一日千里,倘若病人不懂如何正確使用,再好的藥物都不能發揮效用。
  長者未能正確使用藥物的主要原因與身體機能的退化有關:
   a)記憶力衰退,忘記服藥時間及指示。
   b)視力退化,不能看清楚指示、分辨藥物及數算藥物份量。
   c)聽覺退化,不能完全明白醫生的指示。
   d)手震,不能穩定地拿放藥物,容易掉失。

  此外,長者多是長期病患者,常服食多種藥物,而每種藥物的服法亦有不同的要求(如餐前、餐後、早上、睡前等),容易產生混淆。這些問題對於獨居老人和時常轉藥者尤其嚴重。

4.沒有正確服藥概念 -
  長者較喜歡購買成藥,擅自按表面徵狀自行調節藥物劑量、又或是於朋友間互相介紹藥物,令醫生難於了解其真正服藥情況,不能有效提供準確的藥物治療。由於此習慣已在長者累積多年,所以不易改變。

改善長者用藥問題
  長者在用藥上需要更周詳的照顧及更多的講解。只有當長者的服藥情況能如實地反映,醫生便可以減少處方不必要的藥物,使藥物治療簡單化,長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因而大大減少。藥劑師可以成為這條有效的溝通渠道,既可向長者詳細解釋藥物上的用處服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當長者在服藥上遇到問題時,更會提供協助,有需要時,藥劑師亦可向醫生反映病人用藥情況,及建議其它藥物治療以配合長者本身的需要。

  此外,政府亦應在藥物教育上投放更多資源,不單讓長者有正確用藥知識,也讓照顧長者的家人或工作人員更懂得處理長者的藥物。

長者用藥貼士
1.在光線充足下服藥,以免錯認藥物或錯取數量。

2.藥物必須連同標籤一併存放,方便核對藥物名稱及劑量。切勿將所有藥物放於同一藥樽或藥袋。

3.如果藥物數量及服法煩複時,應鼓勵長者向藥劑師尋求協助,設計最合適的服藥時間。使用特製藥盒時,藥盒必須多格,以便分配整天的服藥時間。每次準備一星期份量為佳。

4.自備藥物記錄,方便向不同醫生求診時表明。

5.當藥物數量及服法煩複時,可向醫生要求處方一些如緩釋型或長效型等藥物劑型,以便較少服食次數。

6.服藥後如感到不適,應盡早告知醫生或藥劑師,不應自行調節藥物的服食劑量。

7.不應向其他人胡亂推介自己的藥物,更不應自行購買其他人介紹的藥物。

  (以上各項貼士,可向藥劑師詢問詳情。他們會樂於為長者提供協助。多問問,多參與,多得益。)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