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銀行

*關銳煊教授 | 2009年03月

  當筆者年幼時,還記得每週至教會祟拜,散會時便會領到長梘狀的咸芝士,及罐頭沙甸魚及咸牛肉。我們會把罐頭在深水埗北河街街市前賣掉,故此最常吃到的便是咸芝士夾面包。

  轉眼間數十個寒暑,想不到今天香港社會重新出現「食物銀行」這個社會現象。莫非高度國際化、商業化、現代化的香港大都會居然有市民三還不飽嗎﹖

  事實的確如此,今天香港的貧富懸殊之嚴重,不獨低收入階層受盡苦頭,連帶中產家庭亦因金融海嘯而失業,三餐不繼。在2008年年底,申請領取綜援的數字中,失業及低收入綜緩個案升幅達3年新高。而每天往非政府機構的「食物銀行」求助人數更顯著地倍增。

  特區政府承諾今年撥出1億去資助約10間「食物銀行」營運,各單會於2009年2月初公佈。在全港5個區推行,最少5萬人因而受惠,並獲得最長6個星期的食物援助。我們更深切關注者是如何讓受助者再站起來,如何在心靈上安撫其情緒;如何去支援其親子關係;及如何讓他/她們重拾自尊感啊﹗單靠食物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呢﹗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