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鄉掌故

* 區傳派 | 2007年06月

  二,三十年代乃至現在,五鄉人民熟念一首歌謠。歌謠是這樣的:

  登洲無地廟;潭村獨腳橋;禾渚舂灰油;大都踎田頭;紺村揸木兜 (土語讀”AU”)

  五鄉: 登洲鄉,潭村鄉,禾渚鄉,大都鄉,紺村鄉,均屬於順德縣四區,現改為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

  無地廟-- 一座廟宇建築於三叉河中央,由陸地搭一石橋作通道。相傳是廟中神像護衛登洲鄉區族九世祖鳳山公祠堂,潮水上漲時整個廟宇就像浮在水面,成為登洲鄉奇異景點。

  獨腳橋-- 潭村鄉通往禾渚鄉村道上,有一條小河灘阻住來往村民。剛好在潭村河畔上,有一棵大樹倒卧在河面上,樹身跨過對岸,來往村民就把這棵作木橋。「獨木橋」就成了潭村鄉一獨特景點。

  舂灰油-- 禾渚鄉村民在二,三年代,多以舂桐油灰為生(桐油灰是一種裝木船主要原料)當時農民以木艇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故舂桐油灰業十分興旺,但隨著交通工具逐漸發達,木艇漸漸被淘汰,「舂桐油灰」這行業也逐漸被淘汰,現只存一兩戶維持下去。

  踎田頭-- 大都鄉禾田面積約佔五鄉的五份二,”踎田頭”寫出村民(農民)常跑到田頭企企踎踎(踎,土語,蹲下意)觀察禾稻生長情況,”大都踎田頭”點出當地以種田為主的經濟特點。

  揸木兜-- 二,三十年代紺村鄉村民多以造棉紙業為生。紙漿一桶桶搗好後,便用木兜一兜兜倒進一排排排網上,曬乾後把它拿出來便成棉紙。後來漸漸改進技術,乾脆把網排插進紙漿桶上然後拿出來,快捷妥當,但以後由於造紙工業發達,這樣”揸木兜”製紙的手工業也被淘汰了,現在紺村鄉基本沒有村民幹這一行業了。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