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至今之港島天星碼頭

*鄭寶鴻 | 2010年10月

  約1900年,干諾道中在新填海地區上開闢,同時當局亦着手在此海旁新馬路上興建多座碼頭。最先的一座,是位於皇后像廣場,「獲利街」對出的「域厘碼頭」。(「獲利」及「域厘」,皆源於Wardley的音譯,位於滙豐銀行地段,原址為Wardley House,後來移住現滙豐及舊中國銀行之間,約1970年改名為「銀行街」)。


第一代皇后碼頭

  於1898年開始營運的天星小輪,是泊於域厘碼頭者。同時落成的新碼頭,還有作為官方碼頭的「雪廠街碼頭」。1901年,位於畢打街對開處的「卜公碼頭」落成,取代了雪廠街碼頭,正式成為官式的登陸碼頭。因此,卜公碼頭又稱為「皇家碼頭」。由此時起,雪廠街碼頭被用作「天星碼頭」。至於原來的「域厘碼頭」,於1925年被改建為第一代的「皇后碼頭」(現時的皇后碼頭是建於1950年代)。 

  此時的天星碼頭,只不過是一座草棚式屋頂之簡陋建築物,在金字屋頂前端書有「往九龍倉」的中英文字樣。因早期天星小輪尖沙咀的登陸點為「九龍倉」(地點為現時的「海洋中心」),到了1906年才遷移住梳士巴利道的現址。


鐘樓成地標

  港島的天星碼頭,於1912年使用鋼筋水泥重建,其頂端設有一座鐘樓。有一段長時期,這座碼頭為港島之著名地標。此時碼頭所書之目的地已由「九龍倉」改為「九廣鐵路」。這座鐘樓曾於1930年代重修。重修後,其外觀變得較為「現代化」。

  日佔時期,天星小輪改為由「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管理」之「香九連絡船」。於1942年尾,曾一度改泊於統一碼頭。


面臨拆遷命運

  1950年代初,中區再進行填海,獲得了現愛丁堡廣場的地段。當局在此興築了一座新的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後者於1957年完成,以取代位於雪廠街的近半世紀之舊建築。新天星碼頭亦設有一座報時的小笨鐘,其每十五分鐘響一次的鐘聲,可以說是緊扣中環上班一族的心絃。時至今日,這座「新」的天星碼頭,又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圖片說明


約1927年的皇后碼頭 (前) 天星碼頭 (中) 及卜公碼頭 (後)。


約1950年的天星碼頭。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