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及九龍是這樣接軌

*鄭寶鴻 | 2010年10月

  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土地,為期99年。1899年正式接管,同年12月着手開闢一條由旺角至深圳邊境的大埔道。 

  這條寬六至八呎的新馬路,全長25英里,起點處的旺角(當時尚稱為芒角及望角,現時的始創中心一帶)仍為一海灣,故需要架設多座橋樑。然後經深水埗、長沙灣、金山、針山、沙田谷、大圍、沙田、大埔而至深圳。工程於1902年尾完成。從此,新界及九龍之間,有一條便捷的道路,將兩者連接起來。 

20年代連接彌敦道

  在未有大埔道之前,兩地居民的往來,須跨越金山、針山的峻嶺及沙田峽谷。除山嵐瘴氣外,還不時發現虎豹等獸蹤。有此險阻,新界居民至他們所稱的「英屬九龍」的機會是十分少的,更遑論到港島了。

  大埔道落成後,他們紛紛將農作物、牲畜,用木頭車或獸車運往九龍出售,然後購回在新界難得一見的「現代化」或外國貨品,運返新界發售。除人流外,兩地之貿易量亦大幅增長,可用商機處處來形容。  

  六至八呎的大埔道,只能供人力車、馬車等原始車輛行駛。為應付由1908年開始行駛之後日益增加的自由車(汽車)的使用,大埔道於1914年起進行擴闊工程,由六至八呎擴闊至二十呎。而在旺角的一段,亦因20年代開始的填海工程完竣,不少橋樑亦變為陸地,於1920年代末,與逐漸延長的彌敦道連接。在戰前,於連接點,即近白楊街處有一三角地段名為「彌敦坪」,但於戰後已消失了。

新界一段變化大

  九龍大埔道的地標,為1930年代初落成的北九龍裁判署,其與彌敦道連接的一段,為深水埗最繁盛的地帶,金舖、食肆林立。 

  約1970年,這一段位於九龍市區的仍稱為大埔道,由針山(尖山)及琵琶山起至新界的一段,則改名為大埔公路。 

  自1902至1970年代的約70年,新界段的大埔公路可用「原封不動」來形容,之後便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沙田火車站前的一段,便由一簡陋的沙田墟,變為萬頭躦動的「新城市廣場」,可見其變化之劇烈。

圖片說明


1953年的大埔道華爾登酒店。 


由深水埗北河街南望大埔道,約1965年。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