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僑史第57期「看東莞」一篇文章後,
給撰稿者一個溫馨提示。

* 衞達明 | 2016年02月

黃XX先生,您好!

  拜讀僑史東莞茶山衞氏一文,晚忝為茶山衞氏子孫,實有不可推卸之責任,向 閣下作出溫馨提示。在展開談論之前,首先贊揚 閣下對茶山衞氏族人的來龍去脈有一些廣泛認識;可惜百密一疏, 閣下竟然遺漏了參攷「茶山鄉誌」與「茶山大橋頭衞屋村2009年族譜修訂本」,與及「東莞道滘衞氏族譜」。若能參攷過此書冊,則可稱完美。

  恕我直言, 閣下文章,有三項錯處。茶山衞氏,乃前來茶山開村立族第一批墾荒移民;若 閣下有機會閱讀「茶山鄉誌」的話,內容有一首詩句,是這樣的︰「行到茶山不見茶,祗見陶洪柳陸家;陳、林、衞葉、初抽蕊,歐、濮、岑、彭未發芽。」這是一位原先治理茶山官員,退休後,重遊茶山,賦詩一首,以誌見聞。由此可見,這時候陳林衞葉的族人,已有新生孩子,而歐濮岑彭則仍未有新生嬰兒。由此觀之,衞氏族人,確實是第一批前來茶山墾荒的氏族。

  其二,所云洪武初年,衞衍與母吳氏遷居莞城。莞城道滘衞姓族人之始祖,乃衞寧遠公第四子衞衍公之次名孫子。就是衞衍公之子衞振宗,他育有兩子,長子文德,留居故鄉塘邊村,次子文顯,則前往莞城道滘,開村立族。談及衞寧遠公於南宋紹興四年(即公元1134年)從南雄珠璣古巷的沙水村攜妻陳氏及四名兒子,前來廣東腹地避亂,甫抵羊城,長子不辭而別,從此音訊渺然。第二子衞達與妻謝氏,仰慕瀝滘土沃俗純,決心留下當地發展。之後衞寧遠公乃攜妻及第三子衞弘,第四子衞衍前來茶山落藉墾荒。談到衞衍之母是陳氏,其妻是黃氏,文顯妻是謝氏,並無吳氏其人。衞衍是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隨父兄來茶山,而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相距234年,為何 閣下竟然說他是洪武初年人氏,然則 閣下對茶山衞氏歷史認識,何其膚淺!

  其三,閣下說︰「東莞衞氏,茶山起源,漂泊四方。」之句, 閣下所言差矣!談及漂泊二字乃一無根草,不由自主,隨著風浪飄流之意。其實不然,衞氏子孫,具有拓展新天地之魄力,那裡有商機他就去那裡;就算做開荒牛,也甘願投下畢生精力在有商機之處,力謀拓展,並發揚中華文化。就我所知,茶山大橋頭衞屋,有族人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台灣等地,經商或在當地大學當教授,為當地作育英材。二戰後,西非尼日利亞,更有茶山衞氏族人,在此地設廠營商,成績斐然。當然衞氏族人,受僱於各地者亦有之。

  香港於1969年創立衞氏宗親會,自置會址在九龍旺角西洋菜街328號7樓,歡迎 閣下前來參觀訪問,俾能對衞氏族人,有更進一步認識。

  謹此順祝
文安。

香港讀者衞達明敬上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廿八日

附註︰衞寧遠公子孫現在國內人口如下︰
1.莞城道滘約八百人。
2.番禺瀝滘約貳仟人。
3.番禺欖山人口逾千人。
4.永久居民在香港也逾千人。

  此外,散居廣東各地者,有︰茶山塘角、石龍黃家山、廣州市包括增城、韶關、肇慶市及雲浮市等地。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