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不由己」而論「孝」與「非孝」

* 黃翠雲 | 2011年06月

  偶閱一首無名古詩,詩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看了之後,我也糊塗起來,既未知生也不知死,究竟人生何以自處? 

  孔子不愧是一位智者,他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教人遠離鬼神之說,積極面對人生。他的思想包含一切為人處世之道,齊家治國之法,仁義精神的發揚與人性尊嚴的重視等。故本於人性,古人力倡孝道,為子女者當知感恩。

  然而,另有一說法,人的生死既「身不由己」,何以說孝?人與獸無異,所有動物都有天賦的生理反應而繁衍後代的行為。子女只是雌雄兩性為了洩慾而遺下之「物」,此「物」是「身不由己」,也可說是「生不由己」的,故有「非孝論」的主張。世上確有禽獸不如的父母,生而棄養,生而虐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有非孝的子女了。

  對於生兒育女的想法,我認為世上為人父母者,多數並非為想生兒女而生,既然生下了,便有義務好好的教養他們,明理的父母不應對兒女一味主張權利。因為父母早已享受性慾的權利,就有盡教養子女的義務,這是人性負責任的表現,不然的話,與獸何異。相對的,雖然我們「身不由己」而是天賦之「物」,但獲得父母教養的權利,就應盡反哺的義務,知所感恩。

  孝經的五刑說,非孝者無親。注釋:善事父母為孝,而敢非之,是無親也。孝為百行之本,敢有非毀之者,是無親愛之心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