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 金 刀 | 2007年12月

  接近父親節,電視裡早已不斷播出父親節禮品的廣告。在父子之間的感情關係來說,兒女心中總覺得母親比父親較為親切一點,父親一向站在懲罰與教導的地位,母親却是慈愛關心的。

  不過,許多子女內心也暗裡同情父親,却不敢說出口來,或者等到父親死後才在文章中寫出來,除非真的是「九泉有知」,否則那個可憐的父親永遠不知道有這回事。

  已故著名漫畫家有一文章描寫「做父親」的心理,很細緻。那時候作者大概不得意,住在鄉間,孩子們看到小販挑小雞叫賣,嚷着要買,小販看到眼裡,抬高價錢,不肯減價。父親不甘吃虧,不買,小販走遠,孩子啼啼哭哭。

  作者乘機教導孩子:「你們下次...。」可是他說不下去了,因為下面的話是:「看見好的咀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咀上不要說要。」所以不說出來,因為,「在這一片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情景中,向那裡容藏這樣教導孩子的一個父親呢?」如果是媽媽,早已說:「買,買,立刻買!」

  這文章寫於一九三三年,題目就是「作父親」。豐子愷在一九二八年寫過一篇「兒女」,說出下面一番道理,「點化」天下父親。「〔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續其自我...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莫如朋友...〕所以父子之情,也不過是廣義的友誼。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