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辛亥革命

* 黃翠雲 | 2011年11月

  今年(二○一一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兩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十分重視而紀念之。

  九月底接到正讀英中五年級的孫女來電,老師要她們寫作專題文章兩篇,每篇限三千字以內,於十一月前交卷。一篇文題為《如果沒有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另一篇為《三民主義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前者為論述文,後者為議論文。她求教於我如何寫作。連日來為了此事令我重溫歷史,緬懷先賢。我為她搜集資料充實內容,並給她擬好寫作大網。

  題一,焦點在「辛亥革命」,而「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是近代的世界大事,任何事件的發生必有前因與後果,前因則可分遠因及近因。因為「辛亥革命」事件發生在中國,所以必須究其歷史背景,從遠古迄今,根據史料立論而述之。

  因此次革命涉及政治體制的改變,對其中的靈魂人物──孫中山先生,不能不提他的學說──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百周年的今天,管治兩岸人民的政權,是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抗衡之局。歷史的洪流浩浩蕩蕩,近世霸道的政權不是已相繼沒落嗎?

  十九世紀初,西方一位史學家蒙托克維爾,不但是一位史學家,還是一位預言家。他考究過法國大革命的史實,看到革命必會產生民粹,民粹孕育出暴政,然後暴政又輪迴到獨裁。所以他曾警告,這樣的悲劇,因人性的陰暗和弱點,如果不約制,必定重演。

  題二,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這可說合乎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的精神。然而,香港百多年來受英殖民政策的統治,人民自由不缺,惟無民主可言。香港人極渴望的是有民主,回歸後不斷爭取孫先生所倡民權主義的自由平等。孫先生民生主義的具體辦法為平均地權及節制資本,他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今日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通賬日甚,社會福利政策有所偏差,住屋問題束手無策,政府的扶貧政策未能幫助基層。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有所為的政府」,不斷接受人民的鞭策,才能達至。特區政府能真正落實孫中山先生的民權和民生主義的目的,才是香港市民之福。

  如今已指導孫女完成兩篇合共五、六千字的文章,皆大歡喜!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