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不學 何時學?
*任伯江 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長者學苑」 | 2011年07月
據香港統計處推算,至2039年本港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會由現時13%大幅上升至28%,即每四個人中就有超過一位是65以上長者。 「老有所為」在培訓 老年人增多,根據預測,至2039年長者的平均壽命可達至86歲。以退休年齡60歲作例,即長者的退休生活可達26年之多。在這些歲月中,長者需要接受培訓、延續工作、或尋找新抱負、新使命、新興趣,或以當義工服務社群,需要持續學習,以使思考能保持活躍及心情開朗,維持生命的活力,以及持著「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再服務社會是很重要;此可見長者教育是不可缺乏的一環,以藉此培訓退休人士成為「長者教師」,運用其歲月累積得來的豐富閱歷,以作傳承及分享;故為他們作出專業培訓的教育,以實踐「老有所為」實不容忽視,正所謂: 施予奉獻多喜樂, 受惠關懷蒙寄託, 得逢安慰暖汝心, 福壽康寧有著落。 我們相信一個健全的社會才使人們建構一個美滿的家庭,其中有「老、中、青、幼」成員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目前,一般長者到60歲可以退休,他們的生活需要延續或有所依歸。除享受家庭樂外,他們還需要作一個「人生再出發」的宏願,追求一個切實的希望,持續接受教育、學習,維持身心健康、精神充沛,以及適應社會的時代的遷移。人人都有學習的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成長、生活、延續」終身學習的過程。一個人從出生到晚年,都從做中學習,激發思考使生活充滿生命力、正能量,適應社會和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人們要延續生命,就必須提起動機生存,生活,持續學習。 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議創意教育,激勵人們勇於創作,他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筆者認為凡是為人,無論種族、性別、年齡、都必須終身學習,「人人都有學習的能力,處處都有學習的環境,時時都有學習的機會。」;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終身學習多元化,
生命延續一樂也, 教化人人學到老, 育我耆英耀中華。多元自我學習 活出彩虹 台灣屏東大學學報中的「老人教育入口網站之建構」一文中,提及教育家黃富順、林麗惠與梁芷瑄的倡議,歸納出退休的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內涵為六個層面,包括(一)家庭與人際關係,即學習與家庭生活人際互動方面有關的議題;(二)養生保健,即學習有關老年期養生與保健方面的知識;(三)休閒娛樂,即學習休閒娛樂與嗜好方面的活動;(四)社會政治,即學習有關本地區、海外社會與政治的情勢、法律常識;(五)自我實現與生命意義,即學習相關的議題,如參與志願服務或接受死亡教育等;(六)退休規劃與適應,即學習有關退休生涯規劃與心理調適的內容。 其中對於「自我實現」,此觀點乃以積極的態度邁進「人生再出發」的旅程,尋找生命的意義,活出彩虹,使生活充實,以「仁化人」的宗旨,繼續對社會、家庭作出貢獻、服務和愛護;並且以堅毅、樂觀、積極、勇於接受挑戰的心態使心靈和身體免役力加強,促進身心健康。 老驥伏櫪 圓夢要及時 面對悠長退休生活歲月,締造豐盛多姿的晚年生活,無論長者是接受培訓,再獻社群或學習以配合生活轉變之需,長者教育的宗旨乃激勵他們持續學習,共融於社會、實踐老有所為,這不單於知識追求的學習,亦為促進解難的能力、發揮創意思維的創造力、發現新興趣、新事物,同時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認識「同學仔」,促進友誼之關愛、潤澤家庭的幸福、欣賞生活的彩虹、深化生命的情操和生存的價值。既感退休無聊,老當益壯的你,可有老驥伏櫪之念?「活到老 學到老」正合時宜了。
返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