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服務 -- 向左走,向右走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 | 2007年06月

  還記得年前我到訪一間長者地區中心,一位伯伯主動向我申訴說,自中心轉型後,中心姑娘似乎忙得不可開交,從前與他相知相交的姑娘,現在已沒有餘暇與他閒話家常,彼此感情自然不及從前,遇有問題也不敢隨便「打擾」。

轉型後難配合發展

  自社區之老人中心參與活動的長者,對於中心轉型帶來的服務轉變,感受最深。政府為加強長者的社區照顧和支援,在二零零三年開始服務重整,長者地區中心和鄰舍中心的角色強化了,但在需求增加之餘,中心為滿足與政府的服務協議疲於奔命。自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實施以來,長者地區中心已一直處理長者的長期護理服務申請,加上輔導個案近年大幅超逾服務協議所訂標準,在緊絀資源下,中心唯有要求員工每人多做一點。繁重的工作量令很多中心員工喘不過氣,在不削弱現有服務的前題下,中心難以發展更多有意義和前瞻性服務。

  政府最近發表長者社區服務重整後的檢討報告,顯示很多問題仍未解決。例如很多長者鄰舍中心面積不足,一些設於領匯轄下商場的中心難以增加中心面積,但政府一直未有積極協助,令這些中心難以現代化。此外,醫院與中心在長者離院安排上,仍然互不協調,中心往往需花上大量時間尋找社區資源,協助離院長者的康復跟進,護老者亦因不了解尋求社區支援的渠道而承受壓力。

指標倒置未符實際

  根據過往經驗,即使政府願意向這些長者地區中心和鄰舍中心增撥資源,也是傾向要求這些中心達至更高的服務標準,而非將新資源用於舒緩現時服務的壓力。例如檢討報告建議為每間中心增加的一名社工人手,只是用以擴大外展服務,在社區發掘更多潛在需要支援的「隱蔽長者」。可見隨著外展服務擴展,這些中心的服務需求將會不斷上升,現有的資源將無法應付。

  不過,更大問題還在於服務機構與政府之間簽訂的服務協議。很多護老者由於需要留在家照顧長者,根本難以抽身參與中心的支援服務,但服務協議卻要求機構達到過高的護老者支援服務指標。檢討報告雖然建議政府培訓義工暫代護老者擔當「陪老」角色,但義工難以單獨應付體弱長者如廁和扶抱等特別需要,政府無可避免必須改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暫托服務的輪候情況。此外,現時服務協議也過份強調中心提交服務成效的量化指標,中心忙於每年向三成會員進行服務滿意度調查,反而本末倒置,影響正常服務。

拖字以應老化需要

  從前政府會為包括安老服務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制訂五年和十年計劃。透過與社會福利業界和服務使用者反覆討論,政府會在評估未來服務需要後,決定資源分配的優次。現時的安老服務發展只是頭痛醫頭,政府只會在遭受輿論壓力後,才願意一次過向服務機構增撥資源,卻始終不願作出長遠承擔。而且決策過程毫不透明,業界對於政府如何決定資源增減摸不著頭腦。對於安老院舍質素參差、宿位輪候時間過長、社康護士求過於供、義工培訓、外展和日間護理服務等一系列問題,政府選擇採取「拖字訣」,始終不願從宏觀規劃入手處理問題。在復康服務方面,政府目前正進行康復計劃方案檢討,政府亦應因應人口老化盡快制訂長遠的安老政策。

  縱然安老服務業界在這幾年間面對很大困難,可幸很多同工仍然堅持信念,緊守崗位。從長者社區服務重整檢討報告可見,不論是中心會員還是護老者,對中心提供的不同服務仍有很高的滿意度。隨著政府逐步落實社區安老,這些中心的服務需求還會不斷上升。希望連任的曾特首,會為長者帶來好消息。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