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共舞*謝悅漢 | 2009年02月可能自己是一名腫瘤患者,所以有幸與一些腫瘤患者或癌症患者相識,甚至有惺惺相惜,和相逢恨晚之覺。 因為認識這些朋友,在他們身上看到人性積極和善良的一面,和堅毅不屈的精神,這些「與癌共舞」的鬥士,實在是令人欽佩。 有些抗癌勇士是為人熟悉,如在藝壇界享負盛明的汪明荃,在政界中無人不識的范徐麗泰女士,她們不僅不向癌症低頭,甚至全情投入工作,有傑出成就,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實。 而更為老人熟知的,是七度奪得世界單車比賽冠軍的連斯•岩士唐(Lane Armstrong) 他雖然患有前列線癌,但他依然積極面對,甚至捐出獎金設立「癌症基金」(Armstrong Foundation),和設立「勇敢活下去」(Live Strong) 的網上資訊,讓世人可以在網上得到防癌資訊。 其實,我身邊不少抗癌勇士,可能知名度不及上述名人,但他們在其工作崗位上,一樣活得精彩。例如在社工界工作多年的陳炳麟先生,他雖然患有鼻咽癌多年,且身體上經常有各種小毛病,但他依然非常敬業樂業,終日忙個不停地,為長者出版刊物,策劃各種藥物講座,為長者籌款,和收集舊電器用品,轉贈予貧苦無依長者使用等慈善服務。 「與癌共舞」三十多年的養和醫院腫瘤中心總監張文龍醫生,他曾救活不少癌症病人,在他的診症室門外,掛滿不少病人和家屬的致謝信。我曾經問過他一個問題,就是他如何看待癌症,和他怎樣面對沉苛不起的病人。 張醫生很有感觸地說,在治理病人過程中,除了提供專業的醫術外,最重要的是獲得病人的信賴和尊重,甚至因工作投入,而對待病人或其家人如朋友般,因而有投入感覺。所以一旦病人離逝,在情感上對他而言亦是一種衝擊。他亦曾醫治過著名藝人梅豔芳,當梅豔芳的離去,對他而言是一種傷感。 所以,張醫生表示,在情緒上必須取得平衡,工作以外,必須抽離本身情緒,才可以長期面對患有不同癌症的病人。 我想把一位佛教界一位著名法師的“四它”語句,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個它是代表艱難、危疾,或其它種種不如意和困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逃避困難並不是一個辦法,能夠坦言處之,積極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另外,我亦有一位患有腦癌的畫家朋友,歐陽君,他至今依然筆耕不絕。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而今在體檢預防醫療集團中身居高位的鄧女士,她雖然患有鼻咽癌和眼疾,但她依照僕僕風塵,經常往來東南亞各地推廣業務,而且成績驕人。 在友人中,因腦癌而動過手術多次的高先生,甚至要將半邊面揭開,將人造面頰撐持半邊面,在手術後不久,他仍堅持上班。他說,有工作做可以更好打發時間。z 這些都是真人真事,他們都「順應天意」,因為天意難違,但他們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隨遇而安,積極人生。」 所謂世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事事追求完善無瑕,不擇手段去追求名利和權力,最終可能付出的,不僅是自己的尊嚴、人格、甚至健康,是否得不償失。而在追求名利祿時的煎熬過程,其痛苦過程,可能大過患上癌症病人,甚至有些人會賠上性命,或牢獄之苦。 大千世界中,芸芸眾生,都是人生過客,長壽如人瑞,都有一日要向上主報到。只要癌症患者或其家人,抱著積極和樂觀的精神,接受癌症的“挑戰”,在不幸之中的積極人生觀去面對和處理,好像上述這些鬥士般堅強生活下去,才不會虛渡此生。 身患癌症的病人及其親友,毋須終日為「癌」而擔憂,只要樂觀面對,及時享受工作和生活情趣,總好過終日憂心忡忡。 與「癌症」遍遍起舞,亦是人生另一種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