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電視中」找生活
*徐 健 | 2009年08月
看到一篇「老人的炒金熱潮」的文章,不禁深有所感。覺得尚有一些值得談談的。 (一)有些人退休後,沒有工作機會,但現實生活問題必須解決,於是到銀行「上班」去「看電視」(外幣報價)。運用或多或少的資金買賣外幣,博取收入維持生計。 (二)一些擁有相當大筆資金人士(中年或老年)雖非為了生活,也想從買賣外幣中賺取利潤,增加財富。 (三)由於港幣存款利息低微,而美元滙價長期疲弱,利息亦較其他外幣為低,故人們多趨向有高息吸引的外幣買賣。 (四)從事外幣買賣的人,彷彿置身戰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當漲風凌厲或跌勢挫落時,有人神色乍變,有人坐立不安,十分緊張刺激!有心臟病的人,以不「上陣」為佳。 (五)「戰士」們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各逞奇謀。例如 (1)筆錄投資對象的外幣上落匯價,作統計分析,尋出其走勢趨向以便「出擊」。(2)頻頻以計數機精密運算,探奇討贏。 (3)傾聽別人談論或參予評議,展開社交活動,蒐集正確「情報」。 (4)透過「視」、「聽」運作,汲取傳媒(報紙、收音機、電視)經濟消息。 (5)往來奔走附近銀行之間,比較匯價及利息高低,以定取捨(他們擁有等銀行外幣戶口)。 (6)分次以不同滙價買入或賣出一種外幣(如一萬元分2千、3千、5千等),以「拉低」入價,提高賣價。 (7)入貨後匯價趨跌,一時料難扳升,則將之改存定期,賺取較多利息,平衡損失。 (8)連續多天假期,特別小心買賣,或存入七天定存。 (9)「掘金」是主要目的,「消閒」及「社交」乃「副產品」。 銀行方面,為爭取顧客: (1)設置舒適環境。 (2)「存摺」每月給息,由「息」轉「本」。 (3)增設每週、每月、半月甚至一天定存。 (4)減低顧客入價,提高賣價,縮小買賣差額。 香港為自由貿易都市,人們在劇烈競爭中出奇制勝,本屬正常現象。但外幣買賣如涉「投機」,則所冒風險極大,必須穩紥穩打,「積小勝為大勝」為妙!
返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