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中港過年習俗

* 鄭寶鴻 | 2011年01月

  除夕,家家戶戶均貼上新門神,又名「門丞」是鎮殿將軍,早期為「神荼鬱壘」,唐朝時改為秦瓊(叔寶)及尉遲恭(敬德)。這兩位家宅守護神的「地位」近年已漸被財神所取代。

  戰前廣州的街巷,有不少持燈籠「賣懶」的小童,高呼「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在江浙則稱為「賣癡」。當時香港亦流行,但時至今日,香港的學童,除應付功課及考試外,還要去學琴、學舞、學畫等,是無懶可賣的了。

  年三十晚,往昔內地的家長,以紅紙包小銅錢或小銀錠、袁大頭銀元等,置於兒女的枕底,稱為「壓歲錢」,逐漸演變為今日香港亦流行的「利市」或「利是」。

  「財神到!」,新年期間,不少乞丐或兒童,以書有「財神」的小紅紙,逐戶遞派以討賞。不少戶主以財神光臨,來者不拒,大破慳囊亦在所不計。上海景況與港相同,但稱為「接財神」,因年初一亦為喜神誕,每戶皆於早上高懸祖先的「寫真遺像」(原意是七彩描繪的清裝遺像,請別想歪!),舉家肅整衣冠參拜,稱為「拜喜神」。

  上海婦女於年初一多往英租界馬路(南京路)「虹廟」參神,而香港的善信則赴觀音廟及天后廟,近年則以黃大仙祠最擠擁。

  內地民眾於年初與親友共聚時,喜歡擲「狀元籌」或「陞官圖」以博「及第」和「陞官」之意,漸變為這幾天的「賭禁」大開。香港的南北行店號,均開有「牌九」及「番攤」等賭局,歡迎「行家」店伴隨意入內「發財埋便」。而警伯亦抱「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

  年初五為「路頭神誕」,港稱「財神誕」,家家戶戶均具備三牲酒醴以接財神,亦有煮和炸雲吞以參拜者,稱為銀元和金元寶。還有用活鯖魚(上海)和鯉魚(香港)拜神,均用紅紙貼蓋着其眼珠。很多店舖在財神誕之日開市者。

  年初七為人之誕辰,稱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不少人以此四日之陰晴以占卜整年之運程者,亦有買芒神春牛圖以測禾田的豐收或歉收。而香港的商號則喜於此四日在酒樓「擺春茗」,以酬謝客戶及行家在過往一年的關照。
圖解:


P.1 拜喜神,約1910年。


P.2售賣年畫及春聯的廣州書坊舖街,約1910年。


P.3 年花旁的中國孩童,約1910年。


P.4 上海城隍廟的進香客及小販。


P.5 年宵市場的上海南京路先施及新新公司,約1925年。


P.6 作壓歲錢的小銀錠袁大頭及清朝銅錢。


P.7 貼上新年裝飾「紅錢」的船艇,約1965年。


P.8 旺角瓊華酒樓的歲晚門神裝飾,約1965年。


P.9 約1965年的尖沙咀彌敦道之新年景象,正中是北京道口的總統(凱悅)酒店。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