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道」訛轉成「虎度門」

* 凌毅 | 2011年04月

  聽、看有關正音、正字的電台節目及書刊,獲益良多。閒來讀閒書,發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異名、別名頗多,「正名」亦很重要。身邊長者,多有聽粵曲、睇粵劇的興趣,且從粵劇行中的名詞術語說起。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虎度門」一詞,這個粵劇戲行中語,已經引用為話劇名、電影名,其實正名是「鬼門道」。戲行中人向有口耳相傳、據音俗寫的習慣,往往俗名流行後,正名便埋沒了。

  「鬼門道」或稱「鬼門」,原指戲台上左右兩邊供演員出入的上、下場門,是宋元時代的戲劇術語,至明清時代,才逐漸訛變,出現多種異名、別名。據《太和正音譜.詞林須知》載:

  戲房出入之所,謂之「鬼門道」。「鬼」者,言其所扮者皆已往昔人,出入於此,故名「鬼門」。愚俗無知,因置報於門,訛喚為「鼓門道」。
後又訛而為「古」……。

  再後,「門道」又顚倒為「道門」。

  據所知,「鬼門道」一詞,已訛轉為十多個異名:鼓門道、古門道、古道門、苦道門、苦渡門、苦度門、虎道門、虎渡門、虎度門、鬼頭門、虎頭門、虎臺門……等等。

  喜歡戲曲資料的老友記,不妨翻閱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等一類前人劇本原著,可知元明時代的劇作家,仍然沿用「鬼門道」正名。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