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要壽而康

*葉春生 | 2009年05月

一•經濟發展和社會現代化帶來人口結構老齡化

  由於人口膨脹,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以有限的資源,竟要養活50多億人,而且糧食的增長跟人口的增長不成正比,成為世界的四大問題之首。對佔世界人口四份之一的中國,更是一大難題。面對十三億多人口,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正在大傷腦筋,而「三農」問題更成了中國當前重中之重的問題。

  隨著人口的增長,產生人口老化的問題。近半個世紀以來,沒有發生世界大戰,同時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醫療衛生福利事業水平提高,60歲至100歲的高齡長者在人口結構中的比例增加,衍生了許多有關長者的問題和研究,因而形成了《老年學》這樣的新學科。

  按照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近百歲的老人超過三千人,以新彊為多。近20年來逐有提增,接近以至超過120歲的也不少。目前國內發達地區和一些大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等,居民的平均壽命在78歲左右,港澳兩地還要高些;日本東京居民平均壽命超過80。而不論中外,女性比男性的平均壽命多2~5歲。按照世界人口統計學的預測,本世紀中葉以後,由於醫學上的突破,人的平均壽命可能逐年提高至超過百歲以至接近120歲。但單求長壽沒有意思,必須能夠壽而康,繼續為社會作出適當的貢獻,人生於世才有意義。

二•健康與長壽有何秘笈﹖

  對於如何能健康地活到一百歲,國內外都有調查研究。美國人口統計局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全國百歲人瑞超過六萬人。更有哈佛大學的學者、教授將一百名百歲人瑞進行研究後寫出《活到一百歲》一書,指出長壽而健康的奧秘。與此同時,中國上海的專家對上海116名100-108歲的老人進行調查並寫出報告,總結出《長壽之道》的各種因素。除家族遺傳基因外,就是常勞動、低熱量、低脂肪、多蔬菜的飲食,以及性格開朗、知足常樂、不計較榮辱得失,從而使機體和心理經常處於良好的免疫狀態。

  大多數研究《老年學》的專家認為,每個人的健康與長壽,60%的因素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因素(DNA),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環境的影響。亦即是人的健康與長壽因素有60%靠自己建立的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上。為此,日常生活中應做到:1)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2)建立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3)有規律的適量運動;4)良好的生活習慣;5)適當服用保建品或藥物;6)掌握一定的養生保健知識以為自已的行動指引。

  我國嶺南學派國畫大師黎雄才先生 93歲時的人生哲理總括為以下20字:
(1) 運行不息;(2)隨遇而安;(3)百無禁忌;(4)適可而止;(5)知足常樂。

  我的一位大學高齡師兄,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在80歲時總括出一套養生之道有如下四個方面:
(1) 睡得好,起得早,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
(2) 日行五千步,夜眠七小時,飲食不逾量,作息要均衡。
(3) 心中常快樂,口頭無怨聲,愛人如愛已,助人盡忠誠。
(4) 「忍」字養福,「樂」字益壽,「動」字健身,「靜」字養心。

  我對以上專家學者之言深表贊同,自65歲退休後按照上述方式生活,以期達至壽而康的目標,同時,每年進行健康檢查一次,每天作適量的運動與工作,希望達到「活到老、學到老和幹到老」。現雖已年87,但仍生活正常、身體健康地如常工作與勞動。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