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世代長者陳靜宜 信義會沙田長者綜合服務 | 2007年01月一直以來,年老總是跟一些負面形容詞連在一起 不應對「老」有偏見「老」令人聯想起窮、弱、甚至「冇用」!我們不得不承認,上一代之長者,由於戰亂、缺乏退休保障及保健概念,故在教育水平、經濟及自我照顧能力方面均較不足。但新世代長者們是否就必然地體弱、貧窮及無用?未來之長者們,是否也像現時之長者一樣,甘於局限於社會人士加諸他們身上之偏見和限制?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香港人口不斷老化,二十年後,每五名香港市民中,就有一人是六十歲以上。此批未來之長者們,由於教育普及,知識程度較高,市民權利意識較強,而強積金之實行及退休保障概念之推廣,令他們的經濟能力較佳,在退下職場後,他們多期盼可開展更精釆之人生。相信持續學習及有參與發揮之機會,是他們之強烈要求。但此些要求卻與現時社會上對長者之負面看法不一致,故當我們在討論如何面對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時,不應只集中在一些「硬件」之議題,如「退休金」、「醫療融資」,更應引領社會人士,認識未來長者,他們積極、健康、有能力的一面;即是說,我們必須接納長者在社會之重要角色、價值,建構足夠參與和發揮平台。重塑新世代長者形象,為未來之老齡化社會作好足夠之心理預備,以致影響設立適當之政策。
此批新世化之長者們雖然現時在社會中仍是少數,但未來,他們就是長者之主流。從接觸新世代之長者過程中,我明顯看到他們之特色和要求: 1.注重健康和運動─經常保持運動,鍛練身體,為自己健康負責。 2.有怡情養性之興趣或技能─能培養一種興趣和專長,以之寄情,甚至作表演及教導他人。 3.活躍之社交及學習規劃─緊密地與志同道合者聯系,或作義工,擴闊生活圈子,仍會不時去學習新事物。 4.注重外表儀容─不甘於穿「婆仔衫」,或「亞伯裝」,仍會化粧、扮靚,以美的一面見人。不認同老就是醜,或不應打扮。 以上之新世代長者特色,可作為為政者之社會政策及安老服務同工之服務參考,引領社會人士認識新世代長者,目的是建立適合平台,配合他們之需要,重新在健康政策、教育政策、服務政策及社會參與方面作新之規劃。甚至在商業產品中,不應歧視長者用家,害怕「老化」品牌,未來四分一人口為長者,不迎合他們,就會令政府及企業,均失去一重要成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