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城市尖沙咀*鄭寶鴻 | 2009年05月尖沙咀是整個九龍半島與港島最接近的地方,當英國於1841年佔領港島後,不少不法分子由仍為中國管轄的尖沙咀渡海犯案 ,港府將他們捕獲處罰後,遣送回尖沙咀,交予中國官員。 1861年,根據北京條約,英國又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港府將居於尖沙咀的華人,遷徙往以天后廟為中心的油麻地 一帶,以柯士甸道為界,而着手將尖沙咀闢建為軍營地帶及供外籍人士居住的花園城市。 昔日軍營集中地 軍營為「威菲路軍營」(現九龍公園)、漆咸道軍營(即漆咸營,1961年曾用作分隔霍亂疑症病人,現「香港歷史博物館」 所在),及現時仍在的「槍會山軍營」及其鄰近的「加士居道軍營」。為方便軍營的交通,當局於1860年代開闢了麥當奴道 (1909年易名為廣東道,下同)、伊利近街(海防道)及羅便臣道(彌敦道)。1880年代起,又在花園地帶處開闢花園道(漢口 道)、德輔道(漆咸道)、遮打道(北京道)、摩地道、加拿芬道、金馬倫道及加連威老道等。 1883年起,當局又在伊利近山(天文台山)興建了一座天文台、一座水警總部和供報時用的「時球台」。早期,在中間道旁 為一海灣。1905年,為興建以尖沙咀為總站的九廣鐵路,當局把這海灣填平,並在此開闢了梳士巴利道,於1928年建成了半島酒 店。 早於1880年代初,首富的遮打爵士(遮打道及花園以其姓氏命名),獲港府以港幣五萬餘元的代價,批出兩幅位於廣東道的 土地,以興建「九龍倉」,於1886年落成(1970年改建為「海港城」)。 唐樓店舖林立 為興建九廣鐵路,當局於1904年撤銷尖沙咀只限外籍人士居住的禁令,以方便來港的國內客商。不過,卻將禁令設於所有「 山丘」地帶(即各山頂區)。到1947年才取消。禁令撤銷後,不少在花園城市內的別墅式住宅被拆卸,改建為三、四層高的唐樓 ,直到1950年代,仍可見不少士多、米舖在彌敦道及北京道一帶開設。 尖沙咀的地標,為落成於1916年附有一鐘樓的火車站大樓。可是,火車站於1975年遷往紅磡後,大樓被拆卸以興建「文化中 心」,幸好鐘樓得以保存。 圖片說明 由訊號山望九龍倉及水警總部約1900年。 約1905年的羅便臣道(彌敦道)左方為金馬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