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區的建築物

*鄭寶鴻 | 2008年10月

  1845年,一間供外商、官員、軍人聚會的「香港會所HONG KONG CLUB」動工興建,地點位於皇后大道中、雲咸街與德己立街交界,於1846年5月26日落成。早期的會員為英國人,亦接受「外籍」人士申請加入,但不包括華人。一般人稱其為「新公司」。

爭購首枚郵票釀慘劇

  在其對面的一座建築物,為顛地DENT洋行的「茶葉交易所」。1846年,郵政局由政府山遷至此。1847年,整座建築物由港府購入,高等法院及庫務署亦遷至這裏。郵政局早期的中文名曾為「驛務署」及「書信館」。1891年,因爭購香港第一枚紀念郵票引致三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便在此發生。 

  1889年,由富商遮打主催,干諾公爵奠基的中西區填海工程開始進行。完成後,沿海馬路由寶靈海房中(德輔道中)改為干諾道中,當中並闢有一條遮打道。

  1897年,香港會所由雲咸街遷至干諾道中與會所街間的新落成建築物,於1980年才拆卸重建。

  早於1889年,遮打夥同怡和洋行及華商李陞等,組成一間「置地公司」,在中區的新填地投得多幅地段,以興建新式辦公大樓。為供應這些大樓之升降機、風扇及電燈所需的電力,他又在灣仔電氣街處成立一間「香港電燈公司」發電廠。 

華人行地皮呎價50元

  第一座大樓為1898年落成的皇后行,所設之升降機只需24秒便可登上四樓,為亞洲先驅。

  跟着興建亞力山打行(歷山大廈)、沃(YORK)行、皇帝行(兩者所在現為遮打大廈),太子行及聖佐治行等建築物。皇后行於1963年改建為文華酒店。

  新建築物還有1911年落成的新郵政總局(現環球大廈所在)及1912年的高等法院(現立法會)。兩者位於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間的舊址,於1922年以每呎地皮港幣50元的價格售出,1924年建成第一代的華人行。 

  對面的香港會所舊址則於1930年拆卸,連同背後的「比照(BIJOU)戲院」,改建為「破天荒」冷氣開放的第一代娛樂戲院,於1931年落成。經過兩次重建,現時為「娛樂行」。

圖片說明


皇后大道中與雪廠(左方)街交界,約1890年。


干諾道中,約1930年,正中是笫三代郵政總局。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