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道軍營話今昔

*鄭寶鴻 | 2010年10月

  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時,在西區設置軍營,這一帶現時仍稱為西營盤。1842年又開始在大草埔馬路(現花園道)以東闢建軍營,第一座為威靈頓軍營(即地鐵金鐘站一帶),另一座為「域多利軍營」(現為太古廣場)。

  在軍營所在的皇后大道東(這一段約於1970年易名為金鐘道),曾有一座華人的市集──廣州市場(約為現時高等法院的所在),但由於這一帶被軍方用作闢建美利軍營(現時的「香港公園」,故市集不久便遷往中環街市。此地段並建有美利樓及一座名為旗竿屋的三軍司令官邸(現時的茶具文物館)。還有位於花園道以西的美利操場,但於1962年改建為希爾頓酒店,現時則為長江中心。  


屢要求讓出軍營地段

  由中環至灣仔只有一條被稱為「樽頸」的皇后大道東(金鐘道),為紓緩此「樽頸」的交通,多任港督皆要求軍部讓出軍營地段,進行填海以開闢新路,但不得要領。到了1870年代,港督堅尼地實行在半山開闢第二條由中環至東區的馬路,即被稱為「二馬路」的堅尼地道,於1876年落成使用。

  1870年代,於開埠時設於西營盤的軍營及石塘咀一帶的軍需庫等設施均已遷往此東區軍事地帶。由於威靈頓軍營的一座樂禮大廈(現夏愨花園)上有一金色時鐘,所以這一帶被稱為「金鐘」。在金鐘的西鄰,有一座落成於1878年的海軍船塢(現時的廉政公署及力寶中心一帶)。到了1902年,才添建一座堅固的水塢,以修建大型艦隻,僱有5,000多人。

金鐘道視為畏途

  迄至1950年代,軍營及海軍船塢外均豎有多面「不准擅進,如敢故違,開槍射擊」的警告牌。每屆聖誕節,金鐘道被市民視為畏途,因不時被醉酒水兵所襲擊。 

  1959年11月30日,海軍船塢停止運作,當局在此填海,並開闢夏愨道以打破中環至東區的「樽頸」。由1960年起,有三屆工展會亦在此舉行,範圍為現和記大廈與海富中心一帶。為緩和花園道的擠塞,當局在軍營地段開闢一條紅棉道。軍營完全停用後,在此闢建香港公園、太古廣場及地鐵金鐘站等建設。

圖片說明


約1910年,金鐘道口的美利樓,現已遷往赤柱,原址興建中銀大廈。


樂禮大廈的金鐘,約1910年。

 


返回頁首